「半山電梯青雲路」講座系列

首頁  /  Event

 2018/12/08, 15, 22, 29
 15:00 – 17:45
 香港歷史博物館地下演講廳 (Lecture Hall, G/F, Hong Kong Museum of History)
Public Lecture and Seminar
Hillside Escalator Hong Kong Social History 
講座程序及景點簡介地圖(Schedule of the Lecture Series and map)

「半山電梯青雲路」講座系列
Lecture Series on
“Hillside Escalator into the Skies”

主持:黃紹倫教授、鄭宏泰博士、周文港博士
主辦:香港歷史博物館、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嶺南大學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所及中國經濟研究部
(Moderators: Prof. WONG Siu-lun, Dr. ZHENG Wan-tai, Victor, Dr. CHOW Man Kong
Organizers: Hong Kong Museum of History;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an Sutong Shanghai-Hong Kong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and China Economic Research Programme, Lingnan University)

在香港,不少大街小巷不只有我們生活的點滴記憶,亦有無數前人走過的足跡,更能折射歷史變遷與文化融匯,令人流連忘返,因此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社會與政治發展研究中心推動了一個藉街道人與事,探討香港歷史與文化的研究項目,於去年舉辦了「荷李活道萬花筒」講座系列,觀眾反應踴躍、座無虛席,並出版了《荷李活道:尋覓往日風華》一書,同樣深受歡迎。今年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嶺南大學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所、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再次聯合舉辦「半山電梯青雲路」講座系列,以饕廣大香港歷史愛好者。講座於12月8日起,一連四個星期六舉行,匯聚多位大學學者和歷史專家,帶來十二個有關中西區半山電梯一帶的早期傳奇人物故事、社區發展的講座,帶領觀眾進入香港的歷史時光隧道。講座費用全免,歡迎公眾參與。

12月8日:多元宗教與世俗的互動:天主教、伊斯蘭教與猶太教

行經中西區時,你有否留意過社區裏多元宗教的社區建築和信仰?除了為人熟悉的天主教以外,伊斯蘭教和猶太教信徒都有其不畏艱苦的傳道故事,以及其在香港默默扎根並影響世俗社區的事跡。

徐誠斌主教是天主教香港教區首位華人主教。他於上海出生,早年負笈英國牛津大學,在南京中央大學任教時加入天主教,1950年代逃亡來港,69年被委任為香港教區第三任主教,可惜數年後早逝,及後葬於本港歷史最悠久的教堂之一——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徐主教的信仰之路,將由夏其龍神父(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兼任副教授)在「堅道天主教總堂與徐誠斌主教」中細說從前。

回教清真禮拜總堂 些利街清真寺即回教清真禮拜總堂,俗稱「嚤囉廟」,是香港首座清真寺,而哈智張廣義教長是回教總堂20世紀的靈魂人物,他通曉多種語言,由1949年起主持教務超過50年,深受不同國籍的教胞愛戴。「哈智張廣義教長與些利街清真寺的故事」,將由他的兒子張大恩先生(中華回教博愛社會員及執行委員會前副主席)娓娓道來。

猶太教莉亞堂是香港首座猶太教教堂,它於1902年由沙宣爵士出資興建,紀念其母親莉亞女士,是大中華地區唯一現存過百年的猶太教堂。而沙宣家族是全球擁有伊拉克猶太人血統最富有的家族之一,他們19世紀在印度種植鴉片,透過香港銷往中國,後改為投資地產、銀行及航運。「猶太教堂與沙宣家族:貴胄式的國際浪人」將由黃紹倫教授(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名譽教授)訴說教堂與大家族的故事。

12月15日:尋找亞洲名人足跡:中國文學家與東南亞政商名宿

繼續探索歷史的維度,就能追尋到不少亞洲名人在此留下深刻的腳印,並發現他們原來無意中推進了香港與世界在文學、政治、商業方面的文化交流。

從前學習過中國語文的學生,應該不會對《落花生》陌生。作者許地山是上世紀重要的中國文學家,他出生於台灣,曾先後進學於哥倫比亞大學和牛津大學,懂得英、國、粵、閩語,甚至梵文,對各宗教風俗和民俗都有研究。他在1935年得到胡適推薦出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對中文學院的改革和推動香港中文教育建樹良多。這位居於羅便臣道的一代文學家對香港歷史有什麼影響?且聽馮錦榮教授(香港海事博物館顧問)於「許地山在香港的足跡」講述。

黎剎是眼科醫生、教育家、小說家和詩人,屢次創作革命題材的作品,一生致力於菲律賓獨立運動和國民思想啟蒙。他1891年來到香港居於列拿士地臺,一邊在德己立街開設眼科診所,一邊進行革命事業,發表社論和起草《菲律賓同盟會的章程》。回國後他因叛亂罪被西班牙殖民政府處決,然而已激起了國內一發不可收拾的民族主義浪潮。到底黎剎與香港有何淵源?陳成漢先生(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特別職務))將在「菲律賓國父黎剎與香港」解說。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陸佑像 陸佑堂是香港大學本部大樓著名的「大禮堂」,不少港大校友都認識。他原為廣東人,後成為馬來亞顯達的華僑實業家和銀行家,慷慨捐資興建港大主樓。他的後人陸容章為紀念祖父,在1941年皇后大道中地段建成六層高的陸佑行,在只有兩三層樓高的社區當中顯得著目。欲知陸佑家族的事跡,請留意王國璋博士(香港智明研究所研究顧問)主講的「盛世餘暉:陸佑行與陸佑後人」。

12月22日:愛國者的曲折路途:洋行買辦、倒戈軍官與回流學者

他們都曾經在愛國的分岔口徘徊,向左還是向右走?三個經歷截然不同的商政學界人物,推動了只能在香港而不能在內地進行的事情,命運起伏令人不勝低迴。

莫應溎出身買辦世家,是富商莫仕揚之孫,曾承接家族傳統續任洋行買辦,在資本主義的香港是「人生贏家」。但期間他對中共產生同情,並於1952年接待中共組織的「粵穗慰問團」赴港救助東頭村木屋區居民受阻,被港英政府遞解出境。轉向社會主義中國後,曾擔任廣州市政協副主席和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為何一代買辦家族後人會倒向階級敵人?丁新豹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將在「世家大族的叛逆者:莫應溎的傳奇一生」解開這個謎團。

李濟深內戰前曾經是國民黨一線的軍政家,然而他其後擔任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國家副主席。為何他會叛黨投誠?我們或可從他在香港的活動得到答案:1947年來港住在羅便臣道,籌辦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因公開反對蔣介石的內戰政策,被開除國民黨黨籍。李濟深錯綜複雜的政治倒戈始終,還看由孫文彬博士(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名譽研究員)主講的「羅便臣道的李濟深」。

鄺金龍是香港首間全日制科學技藝學院的首任校長,即是成立於1904年在荷李活道的李陞格致工藝學堂。他畢生學習,15歲從廣東鄉村去美國加州半工讀,成為首位史丹福大學華人畢業生,後來到香港投身技藝教育事業。雖鄺金龍任校長兩年即去世,未能盡展抱負,但為作育華人工業英才播下了關鍵的種子。他和學堂對香港教育的影響,將由馬冠堯先生(香港大學建築學院房地產及建設系客席副教授)在「鄺金龍與李陞格致工藝學堂」細說。

12月29日:回望小城街角聲色:中環街市、盂蘭會與齋舖

除了名人往事,從買菜吃齋到焚燭燒紙,小城市井的生活日常也值得我們駐足細看,回味舊城聲色。

英國在1841年佔領港島後,為解決區內缺乏公共設施引起的社會問題,於1842年開設第一代中環街市,成為區內華人商販和顧客的日常聚集的公共空間,與香港開埠初期歷史息息相關。而現時活化當中的第四代中環街市,就在第一代的北面,預計2022年啟用。如想知道更多第一代中環街市與社區的歷史,就不要錯過冼玉儀教授(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名譽教授)主講的「一切從這裏開始:香港第一個中環街市」了。

「卅間」名稱源自中環19世紀的30間房屋,及後演變為社區的名稱。至今中區卅間街坊仍然會在每年農曆七月,在士丹頓街舉辦「中區卅間街坊盂蘭勝會」,周邊插上不同顏色的旗幟,道士圍繞誦經超渡亡靈,晚上的儀式更為熱鬧,祭祀的食物也會分發眾人。這個歷史悠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日的社會功能何在?陳蒨教授(香港樹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將在「士丹頓街卅間街坊盂蘭會」解說。

素食館東方小衹園的創辦,具有甚麼社會意義?成立於1918年的它,既與20世紀初中國政治大氣候,以及香港殖民政府對華人宗教信仰的管制息息相關,同時又緊扣創辦人歐陽藻裳的個人經歷,負有透過素食館曲線推廣佛教文化,在紛亂俗世中普渡眾生的功能。莊玉惜博士(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會在「東方小祇園」與觀眾分享她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