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中的「佔領中環」行動

首頁  /  Publication
 鄭宏泰、張妙清、尹寶珊
2013
Journal Article
Politics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Political Reform and Democracy
鄭宏泰、張妙清、尹寶珊。(2013,8月25日)。民意中的「佔領中環」行動。《亞洲週刊》,頁28–29。Zheng, V., Cheung, F. M., & Wan, P. S. (2013, August 25). Public opinion on the “Occupy Central” movement. Yazhou Zhoukan, pp. 28–29. (In Chinese)
"Occupy Central" Movement Hong Kong Public Opinion 

香港法律學者戴耀廷於今年一月十六日在《信報財經新聞》提出以「公民抗命的最大殺傷力武器」來爭取落實真普選。此倡議隨即成為城中熱話,觸動社會各方政治神經。戴耀廷指出,不少香港人為爭取落實普選,已經盼望了幾十年,但由於「北京會讓香港有真普選的機會實在不大」,梁振英特首不會為二零一七年普選特首提出具體而令人滿意的承諾。此外,為了實現民主,不同方法與手段過去都已採用過了,例如二零零三年七一大遊行、變相公投、佔領政府總部配合絕食等;在爭取普選的重大議題上若再運用這些手段,成效存疑,壓力不夠,原因是「北京不想香港有真普選的意願可能太強」,因此應該準備像「核彈」般「『殺傷力』更大的武器」,此即「佔領中環」。

按照戴耀廷的部署,「佔領中環」其實只是整個行動最後階段的「簡稱」,因那是最具「殺傷力」亦是最突出的部份,其重中之重在於「以非暴力的公民抗命方式,由示威者違法地長期佔領中環要道,以癱瘓香港的政經中心,迫使北京改變立場……警方除非出動催淚彈和防暴隊,否則不能驅散示威者……行動結束後,參與者應自行向執法部門自首,交執法部門決定是否作出起訴。」整個行動分為醞釀期、裝備期、對話期、行動期等多個階段。

由於這項行動對香港社會影響深遠,本文想從民意的角度,看看普羅大眾對於行動的認知和支持程度,進而了解他們如何評估行動的利害得失,之後再探討他們對政府應如何處理事件的態度。本文的民調數據取自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於二零一三年五月底至六月初(即行動的首次「商討日」展開之前)進行的電話調查。(註)

調查中,當受訪者被問到「在此調查之前,你知否有人發起『佔領中環』行動以爭取二零一七年落實特首普選」時,高達百分之九十三點八表示知道,只有百分之六點二表示不知道。行動提出只有四個多月,絕大部份受訪者已經聽聞「佔領中環」行動,足見其快速與廣泛的散播力。統計分析的結果顯示,表示不知道此行動者,竟是年紀較輕者的比例顯著高於年紀較長者(三十歲以下、三十至四十九歲和五十歲及以上人士的比例依次是百分之十一點二、百分之四點八和百分之五點二),反映部份年輕人其實並非我們想像中那麼關心香港時事;女性回答不知道此行動的比例(百分之八點七),亦普遍高於男性(百分之三點二)。

不支持者較支持者多

接著,當被問到「你是否支持『佔領中環』行動」時,接近一半(百分之四十九點五)受訪者表示不支持或很不支持,兩成半(百分之二十六點九)表示支持或很支持,另兩成多(百分之二十二點二)表示「一半半」— 即態度中立,以不知道作答的則僅有百分之一點三(表1)。雖然接近一半受訪者並不支持「佔領中環」行動,但高達兩成半表示會支持的比例,亦絕對不容忽視。從社群差異看,男性、香港出生和自覺屬民主派政治立場者,表示支持行動的比例(依次是百分之三十二點四、二十九點七和六十三點三),明顯較女性、非香港出生及自覺屬建制派政治立場者高(相關比例是百分之二十二點八、二十一點二和一點七);而年紀越輕、學歷越高、住戶收入越高者,表示支持的比例也越高,如年輕人、高學歷和高收入者表示支持「佔領中環」行動的比例各佔百分之四十一點二、三十三和三十點九,年長者、低學歷和低收入者的相關比例是百分之二十三點五、十九點三和二十點三。

我們繼而詢問受訪者「你會不會參加『佔領中環』行動呢?」,百分之七十七點五表示一定不會或多數不會參加,百分之七點三表示多數會或一定會參加,百分之十三點四回答一半半,只有百分之一點八以不知道作答(表2)。換言之,雖然多數受訪者表示不會參加「佔領中環」行動,但百分之七點三表示會參加的比例,同樣不容輕視。表示會參加的人士中,男性、香港出生及自覺屬民主派政治立場者(依次是百分之十點七、八點五和十八點四),亦明顯較女性、非香港出生及自覺屬建制派政治立場者多(相關比例是百分之四點五、四和零);年紀越輕及學歷越高者,表示會參加的比例亦越高,如年輕人和高學歷者表示會參加「佔領中環」行動的比例各佔百分之十點三和九點五,年長者和低學歷者的相關比例是百分之六點七和四。

潛在巨大風險

單從以上數據看,行動倡議人雖反覆強調以「愛與和平」的「非暴力」方式「佔領中環」,但行動所產生的巨大「殺傷力」,乃至其潛在的巨大風險,看來大多數受訪者均了解。面對這道政治難題,不但中央政府、特區政府須積極應對,社會各界亦須認真思考。

「佔領中環」行動在社會鬧得沸沸揚揚,支持者無疑認為行動有助爭取普選,甚至可提升香港的公民社會及法治意識(用戴耀廷的話是由「有法必依」提升至「以法達義」),但反對者則覺得行動破壞法治,甚至會動搖香港的經濟及金融基礎。到底普羅市民又怎樣評估行動可能帶來的好處或壞處呢?

首先是行動的得益,當受訪者被問到「佔領中環」「會否得出一個多數港人認同的特首普選方案」及「能否令中央政府接納『佔領中環』參加者提出的方案」時,回答不會的比例依次為百分之六十七點一及七十五點七;回答會的比例分別為百分之七點九及三點七;持中立態度者分別各佔百分之二十一點三及十八點一;而回答不知道者分別只有百分之三點七及二點六。但是,當受訪者被問到行動「會否凝聚香港人支持民主的力量」時,回答不會、會、持中立態度及不知道的比例,則分別為百分之三十八點二、三十一點九、二十七點三及二點六(表3)。

對於這三道問題的看法,不同社經背景群體之間雖有不少差異,但因篇幅所限,略過不表,下同。綜合而言,多數受訪者認為行動難以得出一個多數香港人認同的特首普選方案,亦不覺得行動參加者所提出的方案能夠得到中央政府接納,但對於行動能夠凝聚香港人支持民主力量的態度,則相當分歧,未有清晰而一致的看法。

其次是行動的成本,當受訪者被問到「佔領中環」行動「會否破壞香港經濟和營商環境」及「會否衝擊香港法治」時,回答不會的比例分別為百分之三十二點八及三十點七;回答會的比例分別為百分之四十六點八及四十四點四;持中立態度的比例各佔百分之十八點四及二十點二;而回答不知道者則分別只有百分之一點九及四點七。另一方面,當受訪者被問到行動「會否加劇香港社會衝突」時,百分之二十點七回答不會,五十七點三表示會,百分之二十持中立態度,餘下百分之二則以不知道作答(表3)。

可以這樣說,雖然較多受訪者覺得行動會破壞香港的經濟和營商環境,但比例並沒超過半數,而認為不會造成破壞者亦達三成多,顯示民眾對這方面的看法存在一定分歧;與評估行動對影響香港經濟和營商環境的看法相似,雖然較多受訪者認為行動會衝擊香港法治,但亦有三成多持相反意見,反映大家看法其實並非一面倒;而雖有接近六成受訪者覺得行動會加劇社會衝突,但兩成多覺得不會的比例,亦顯示出香港人的政治觀念以及對行動的評估,的確頗有差異,並非一致。

其三是行動對香港與內地關係的影響,當被問到「你覺得『佔領中環』行動對香港與內地關係會帶來好影響、壞影響或沒影響」時,僅有百分之九點五受訪者認為會帶來好影響,百分之二十三點九認為沒影響,百分之五十八點二則認為有壞影響,餘下百分之八點五則回答不知道(表4)。明顯地,接近六成受訪者相信「佔領中環」行動會對香港與內地的關係帶來壞影響。

正因香港人的政治立場及社經背景頗有差別,對事物的觀感有時截然不同,採取擺明車馬、槍來彈往的手法以求達至共識,明顯與香港社會過去較為注重協商、避免直接衝突對抗的文化頗有出入,亦難免讓人憂慮「擦槍走火」,加劇反對一方的情緒,產生更大負面效果或衝擊,這相信是上述多數受訪者對行動的正面效果評估相對偏低,對負面效果評估卻相對偏高的反映。

正如戴耀廷所言,「佔領中環」行動最後階段的堵塞中環交通屬違法行為,參加者須承擔法律責任;行動發起人亦反覆強調此點,並建議四十歲以上市民參與,尤其不贊成未滿十八歲者加入,並須簽下「和平非暴力」的「承諾書」,藉此讓參與者深思加入堵塞中環行動的代價與承擔。到底普羅民眾中有多少人有意參加?若果真的出現了堵塞中環局面,他們又覺得政府應如何處理呢?

調查中,我們追問了表示「多數不會」、「一半半」、「多數會」及「一定會」參加「佔領中環」的人士(佔整體受訪人數的百分之三十八點五;在年滿四十歲的受訪者中,相關的比例只有百分之二十九點四)會否參加堵塞中環交通(原問題是:「『佔領中環』行動發起人表明,最後階段堵塞中環屬違法行為,參加者要承擔法律責任,那麼你會不會參加堵塞中環呢?」),百分之五十六點六表示一定不會或多數不會參加,百分之九點九表示一定會或多數會參加(包括百分之三點四表示一定會參加),百分之三十一表示一半半,只有百分之二點六回答不知道(表2)。而在年滿四十歲的受訪者中,百分之五十五點一表示一定不會或多數不會參加,表示一定會和多數會參加者各佔百分之五點一和八點二。若單以此比例粗略推算,行動倡議人希望號召約一萬人參加的目標,應該不難達到。

接著,當被問到「如果最後堵塞中環,你是否同意特區政府應盡早清場」時,百分之三十一點四受訪者表示很不同意或不同意,表示同意或很同意的則有百分之四十一點一,另有百分之二十二點二持中立態度,只有百分之五點五回答不知道(表5)。若按這個數據看,受訪者對於特區政府應該如何處理堵塞中環局面的看法頗為分歧,雖然四成多認為應盡快清場,但亦有三成多持相反意見,認為不應盡快清場,特區政府看來處於兩面為難的位置。

逾半認為手法會趨激進

最後,當被問到「如果主張非暴力的『佔領中環』行動失敗,中央政府不接受他們提出的普選特首方案,你覺得以後民主行動會否採取更激進手法」時,只有百分之十一點四受訪者表示多數不會或一定不會,表示多數會或一定會的達百分之五十三點一,百分之二十七點三持中立態度,餘下百分之八點二則回答不知道(表6)。逾半受訪者預期民主行動的手法將愈趨激進,這與前文提及佔領中環會加劇社會衝突的評估頗為一致。

若果「佔領中環」行動真的發展至萬人堵塞中環交通要道、「癱瘓香港的政經中心」的地步,對香港社會而言,肯定一如行動發起人所說的,是引爆了「核彈」的嚴重災難,所產生的「核輻射」,相信不只會影響香港金融及商貿活動,同時亦會加劇社會衝突與矛盾;至於行動最後能在哪個層面上提升香港公民社會意識及法治水平,則現時相信尚沒人能準確說得清楚或作出確實預測。正因行動將極為深遠的影響香港社會,風險不容低估錯判,不同政治立場與政治理想人士,應持開放態度,心平氣和繼續討論,藉「佔領中環」以癱瘓香港政經中心的「自殘」(全國人大常委范徐麗泰語)方法,雖說「和平非暴力」,但實「有不達目的便一拍兩散」的意味,是否上策,大家宜思之再三、理性探討。■

註:調查由香港亞太研究所電話調查研究室執行,於二零一三年五月三十日至六月五日成功訪問一千零四位年滿十八歲、操廣東話或普通話的市民,成功回應率為百分之四十三,若將可信度設於百分之九十五,抽樣誤差約在正負百分之三點零九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