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4/17
Commentary
Society and Demographic Transition › Health and Hygiene
黃子為、鄭宏泰。2020, 4月17日。疫情在蔓延 社會轉平靜?。《明報》,版B10。Wong, K. T. W., & Zheng, V. (2020, April 17). Is society becoming calm while COVID-19 is spreading?. Ming Pao, p. B10.
COVID-19 Hong Kong
自去年特區政府推出《逃犯條例》修訂法案,引致大規模反對修例遊行,其後激發連串社會衝突,政府民望急速下跌,市民對現屆特首領導的政府評價大幅低於前幾屆政府。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在香港甚至全球蔓延至今,曾經持續不斷的社會衝突近來明顯減少,社會似乎轉趨平靜,這是否代表香港整體市民暫時放下政治紛爭,認為全民抗疫更重要,還是政府領導抗疫成功挽回民望呢?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每月進行的「特區政府及特首民望意見調查」,市民對特首表現評分和政府信任度的確有止跌的迹象。自去年6月特首表現評分下跌至37.5分,低於前三任特首,市民對她的評分就一直下跌,最低跌至12月的22.2分,而在今年1月回升至23.4分,然而升幅不達統計顯著水平,其後,新冠肺炎在香港蔓延,特首評分不單不跌,反而上升至25分,惟升幅同樣不達統計顯著水平,民望仍處低位,只是跌勢暫時停止。
對於近日社會轉趨平靜,坊間有不同理解。其中最常見的理解是新冠肺炎在香港蔓延,市民心存顧忌,盡心盡力於避免受到感染,而多留家中減少外出,是其中抗疫方法。在這種情况下,自然難於集結大量市民抗議,街頭衝突因而減少。另一方面,有人猜想這會否與特區政府抗疫有一定成效從而挽回民望有關,因為香港疫情沒像歐美國家般嚴重,而歐美不少地方哪怕疫情更為嚴重,他們政府領導的評分則錄得上升。若是如此,市民理應傾向滿意政府抗疫表現,而且滿意者應對政府整體評價較高才對。
政府明顯未能靠抗疫表現挽回民望
香港亞太研究所在今年3月完成有關港人對新冠肺炎看法的調查有助解答此問題(註)。調查詢問他們對政府應對疫情表現的滿意度,發現60.5%受訪者認為政府在控制這次疫情上的表現頗為不好或非常不好,而且71.5%受訪者覺得政府應對疫情的措施做得不足夠或非常不足夠,反映大眾不太覺得特區政府抗疫措施完善,以為這樣有助挽回民心,或者過於理想。
當然,我們也不應完全忽視兩成多對政府表現持正面評價的人士,他們可能因此對政府整體有正面觀感,因為從市民對政府應對疫情表現看法與政府民望的交互表分析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兩者有正向關係。在政府滿意度方面,認為政府控制今次疫情表現非常好或頗好,和認為政府應對疫情措施非常足夠或足夠者,表示滿意政府的比例有50%和46.3%,明顯高於持負面意見者(1.3%和5.7%)(見表)。在政府信任度方面,結果與政府滿意度一致,認為政府控制今次疫情表現非常好或頗好,和認為政府應對疫情措施非常足夠或足夠者,表示信任政府的比例(51.6%和49.2%), 明顯較持負面意見者(2.9%和7.1%)高(見表)。
話雖如此,除了親建制派人士比較滿意政府應對疫情表現外,其他市民對政府抗疫對策評價不正面。在是次調查中,自認為建制派者只有10.5%,他們的確覺得政府疫情表現良好,83%表示政府控制疫情表現非常好或頗好,64.7%認為應對疫情措施非常足夠或足夠。另外,36.2%表示自己是非建制派(包括民主派和本土派),他們對政府抗疫評價負面,95.1%表示政府控制疫情表現非常不好或頗不好,94.2%認為應對疫情措施非常不足夠或不足夠。值得注意的是,沒有明確政治取向人士佔53.3%,他們亦不太滿意政府抗疫表現,當中63%表示政府控制疫情表現非常不好或頗不好,70.5%認為應對疫情措施非常不足夠或不足夠。以上數據揭示,建制派傾向好評,非建制派比較劣評,沒明確政治取向者多數不滿政府抗疫表現,但沒一面倒,例如37%指政府抗疫工作做得頗好或非常好。不爭的事實是,政府抗疫工作客觀上有不足之處,值得政府深思如何改善(見圖)。
控制新冠肺炎 是跨政治派系共識
按以上數據看,政府明顯未能靠抗疫表現挽回民望,最多是阻止民望在疫情蔓延時持續下跌。不過,近日社會轉趨平靜的確與疫情有關。首先,控制新冠肺炎是跨政治派系的共識,不同政治定位人士對疫情發展狀况看法不樂觀,而且減少外出與親戚朋友聚集,他們之間的差異均不達統計顯著水平(見圖),無論自認為建制派、非建制派,抑或無明確政治取向人士,都有六成以上認為跟上一個月相比的疫情狀况惡化了,近日社會運動的支持者都明白抗疫的重要性,專注點由抗爭運動轉移到全民抗疫上,暫時減少社運活動。
此外,調查顯示不同政治定位人士半數以上減少與親戚朋友聚集(見圖),這有助說明抗爭活動減少,試想親友聚會都減少,又如何有規模集結群眾示威呢?某程度上,他們不是不想繼續下去,只是由於防疫關係,迫於無奈才留在家中,他們應該會認為,導致大規模運動出現的社會問題「未解決」,沒有再「上街」只是迫不得已罷了。
平靜只是暫時 政府不應掉以輕心
毫無疑問,社會平靜只是暫時性,特首及政府民望還沒顯著回升,而是持續處於低水平,便是很好的說明。可以預見,待疫情過後,社會抗爭活動又會再在街頭出現。正因如此,政府實不應在施政和抗疫上掉以輕心,以為已經事過境遷,而應加緊謀求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的辦法,修補社會撕裂。
新冠肺炎雖同樣令政府疲於奔命,但在處理因修訂逃犯條例引致的嚴重社會衝突與矛盾問題上,未嘗不是一個喘息機會。
註:調查總體是年滿18歲、操粵語或普通話、家中裝有固網電話的香港居民,樣本均為機率樣本。調查於2020年3月19至23日進行,成功訪問518人,回應率為39.8%。若將可信度設於95%,樣本誤差約在4.3個百分點以內
